ballbet贝博位于首都中轴线北端,奥林匹克中心区国家体育场南侧零层和负一层的北京奥运博物馆,是一座以奥运为主题的永久性专题博物馆,是彰显新时代中国形象,展现北京双奥之城特色,促进国内外体育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博物馆总面积2.6万平方米,展览面积1.9万平方米,2009年成立,2022年加入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联盟。以北京冬奥会举办为契机,奥运博物馆于2023年底完成了室内、室外4项工程升级改造任务,升级了展示体验功能,完善了教育研究功能,拓展了对外交流功能,提升了服务保障功能。 2024年2月,完成升级改造的奥运博物馆以全新的面貌向公众开放。
奥运博物馆借助于得天独厚的奥运场域优势,因势利导,将奥林匹克中心园区南广场与博物馆统筹开发,探索开展“馆园融合,以馆带园,以园促馆”的运行模式。室外双奥广场上设立了奥林匹克五环标识、北京冬奥大雪花雕塑及中国国旗、奥运五环旗等组成的旗阵,不但营造了浓厚的奥运氛围,也是观众拍照出片的“网红打卡处”。另外,双奥庭院设立在博物馆主入口处,两侧的双奥主题浮雕和门前新建的层叠水景与台阶、坐阶结合组成了“户外小剧场”。小剧场前的树池与坐阶的造型排列组成了“奥林匹克”英文(Olympic)摩斯密码图案,奥运建筑精品融入了百姓参观遛弯休憩的“烟火气”,独具匠心。
奥运博物馆基本陈列以“圆梦双奥 共创未来”为主题,分为“冬奥盛会”“夏奥记忆”“双奥之城”三部分,全方位展现中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申办、筹办、举办2008年奥运会和2022年冬奥会的奋斗历程以及世界各国(地区)运动员顽强拼搏的精彩时刻和感人故事、两届奥运会对促进主办城市发展的深远影响、中国为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作出的贡献。
“圆梦双奥 共创未来”展览重构基本陈列,新设专题展区、双奥沉浸式数字展厅,科技互动区等辅助展陈功能区。展览以两届奥运会重大里程碑事件作为基本叙事结构,由1281件(套)展品、880张图片、60个多媒体视频,通过大型场景复原、多媒体沙盘、实物裸展和大型雕塑等多种陈列形式,全方位、多维度呈现北京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和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申办、筹办和举办的辉煌历程。
序厅全面展示新中国几代领导人对我国体育事业和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引领和关心,特别是关于冬奥筹办工作等,确定了整个展览的总基调。序厅中还回顾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以及五位国际奥委会主席对中国奥运事业的帮助和支持。
第一部分冬奥盛会全面展示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申办、筹办、举办历程及卓越成就,彰显北京冬奥精神。通过大量重点实物、精彩图片,沙盘互动、场景复原、沉浸式观影等展览语言,系统呈现了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内外中华儿女全情奉献、热情参与,各有关部门、各省区市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向世界奉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
其中设置四个专题展示区,通过“大主题、小专题”的形式,搭建起彼此独立,又互相呼应的并行专题展示区。第一组“疫情防控”部分,展示疫情防控的主要政策、措施和手段等内容; 第二组“科技冬奥”部分,展示“科技冬奥”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亮点,在场馆建设、转播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方面的展示、应用等内容;第三组“绿色冬奥”部分,通过多媒体互动沙盘的形式展示北京冬奥会坚持生态优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将可持续性要求贯彻到筹办和举办全过程等内容;第四组“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部分,展示从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截至2021年10月,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到3.46亿人,“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变为现实,中国开启了全球冰雪运动新时代等内容。
第二部分夏奥记忆,回顾北京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的难忘历史。通过珍贵的展品、图片、场景复原和高科技辅助手段等展览语言,再现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筹办、举办的历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时间节点,广泛弘扬了北京奥运精神。通过多种展览形式和语言展现中国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执着和努力,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期盼,完成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履行了对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表示,北京奥运会是一届真正的无与伦比的奥运会。
第二部分夏奥记忆 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传递圣火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展柜
第三部分双奥之城,展示北京成功举办两届奥运盛会,成为世界上首个“双奥之城”。展览在这一部分表达了全国人民展望新时代一起向未来的美好愿景。奥运印记深深融入北京的城市气质,有力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同时在冰雪运动普及发展、奥运场馆利用、环境保护、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等方面留下的丰厚奥运遗产,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圆梦双奥 共创未来”展览通过对内容的挖掘、参观流线的梳理,借助超大空间优势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取向融合,形成奥运专属气质的新时代展陈精品。
在奥运博物馆的空间设计中,以内容叙事和空间形态为基础,依托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技术支撑体系, 运用“传统工艺美术技艺在博物馆展陈中的创新应用”“文化、艺术和科技融合创新与应用”等成熟的展陈设计理念,大胆对空间进行系统性重塑,建构“远观近观皆为景致”的集群空间景观,形成“移步易景”连贯叙述动线,打造双奥内容与中国传统工艺技艺和当代艺术技术融合,将中国式设计国际化表达。
由于奥运博物馆自身建筑有不同层高带来的空间变化的特点,因此设计上利用空间错层,将展陈内容融入式塑造,创造连续性流线型起伏动感的空间。展线中根据观众参观情绪的起伏,安排独具特色的核心展项体验空间,形成起承转合的奥运叙事,独塑奥运专属空间氛围。
展览语言破题创新,展陈艺术与高新技术融合贯穿。冬奥三大赛区AR可视化展演沙盘、四场开闭幕式生长式展演、“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艺术场景等,打造多维气质场域。其中冬奥开闭幕式立体空间展演场,多幕结构的LED阵列充分利用空间高度,配合数字艺术、灯光和颜色渲染、场景音效等,构成视觉艺术组合,实现美轮美奂的仪式情景再现,形成大型剧场化的演艺场域。参观者在“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多层台阶上拾级而坐,身临其境观看北京冬奥会精彩感动的一幕幕瞬间。当展演结束的刹那,大型电子巨幕缓缓拉开,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的道具和服装原件以一种梦幻绝美的姿态呈现在观众眼前。在这个科技重构的奥运空间里,观众与北京冬奥会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线年冬奥会开闭幕式沉浸式展演
“圆梦双奥 共创未来”展览通过多样的展品组合,借助高科技的展示手段,建立情境化的展示结构,诠释不同单元的主题,内生深度解读的叙事逻辑,讲述有温度的奥运故事。展出展品包括奖牌、火炬、文献、运动装备、冠军物品,纪念实物等,其中珍贵藏品150件(套)。展品的选择注重展品的时代性、唯一性、史实性、故事性、国际性,串联式解读展陈主题、团组式表达宏大叙事,通过点、线、面的不同层次,递进式展示两个奥运会的里程碑事件、发展脉络和精彩瞬间。
丰富观众的互动观展体验是此次“圆梦双奥 共创未来”展览的一大特点。开闭幕式生长式展演,营造浓厚奥运氛围的梦幻体验;实况雪场转播,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抽象数据转化为具体生态图景;穿过时光长廊,数字雪花变幻朵朵祥云,让观众穿越时空回到2008年;夏奥开幕式道具全息影像矩阵、大脚印裸眼3D、唤醒观众的夏奥记忆;在沉浸式数字展厅,观众可共享视听盛宴;“双奥”冠军墙集中展示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北京2022年冬奥会获奖运动员登上颁奖台的“高光时刻”,观众还可通过科技互动项目与冠军“合影”;专题互动展区以“体育世界”为主题,设置了多元互动装置,观众可沉浸式体验冬奥会和夏奥会的体育项目。
建筑创新:在奥林匹克核心区,统筹室内外空间,打造一体化完整叙事展览,形成兼具展示、体验、互动、教育、交流、文旅服务为一体的复合空间,实现文旅融合,馆园融合。
北京奥运博物馆作为重要的媒介和平台,是与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等国际体育组织沟通合作,与47个世界奥林匹克城市联盟成员城市和33个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联盟成员交流互动的重要桥梁,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北京与世界的沟通交流。
“圆梦双奥 共创未来”展览自向公众开放以来,共接待观众153万人次和党政机关团体203个,接待境外参观团体80个,举办国际青少年文化交流团研学,包括美国、日本、韩国、阿根廷、俄罗斯等的国际交流活动近20场。2024年8月8日至10月8日延时夜间开放累计两个月,服务夜间参观人数2万人次。开馆至今,有效回收观众问卷1524份,调查满意率达99.7%。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北京日报》等国内外媒体超过500家进行广泛报道,宣传报道量过万篇,国际奥委会官方网站、公众号深度推荐,国内受众超过1亿人,国外触及1.5亿粉丝和140个国家,由北京奥运博物馆讲述的中国奥运故事向世界传播。
2024年开放至今,举办社教活动超过150场,依托展览核心内容衍生推出7本特色研学手册,将奥林匹克精神注入中国传统文化。其中“萌物们的奥运使命”活动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推出,获得广泛好评,多家媒体进行报道。在6·23“国际奥林匹克日”特别策划中,30组家庭通过击缶操、环保运动会等创意活动,在击缶声韵中重温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激情,在废弃材料再造中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今年“五一”劳动节期间,在“美轮美奂的场馆”主题活动中,亲子家庭化身“未来建筑师”,用环保材料搭建鸟巢模型,在结构力学探索中领悟双奥场馆的科技密码。北京冬奥精神宣讲团驻场式宣讲12场,国际优秀体育电影展映70场,形成与基本陈列展览相伴相生的“讲解—体验—传播”全链条教育生态,让奥林匹克文化成为奥运种子,播撒下“一起向未来”的希望。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作者投递至本社社属平台的稿件,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视为作者承诺其享有相应著作权。如发布后有侵权行为,后果由作者本人承担。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修正为8.7级强震!第一波海啸已抵日本!夏威夷预计将遭破坏性海啸!我使馆紧急提醒
俄罗斯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堪察加分所称,堪察加东岸远海今天(7月30日)发生的地震震级为里氏8.7级,这是1952年以来堪察加地震带发生的最强地震。(此前报道→7.9级!6.9级!可能引发海啸!
密云洪水视频遭投诉下架,马士基大集装箱水上漂,发布者找多视角画面证明不是AI
7月29日,一博主发布视频称,自己7月28日发布的北京密云地区的洪水画面因疑似AI生成被投诉下架,视频中,一个马士基的集装箱随着洪水冲向下游。该博主找了其他网友拍摄的不同视角自证其视频的真实性。对此,有网友表示画面的确会让人误会,也有网友称这种集装箱很常见,明显不是AI生成。
江苏一市民在银行存款35万取款时余额为0,系银行发现其为连带保证人后擅自扣划用于偿还担保债务,法院:违法,判还超额部分并赔偿利息(荔枝新闻)
江苏一市民在银行存款35万取款时余额为0,系银行发现其为连带保证人后擅自扣划用于偿还担保债务,法院:违法,判还超额部分并赔偿利息(荔枝新闻) 【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旗下短视频产品 】
路径突变!强度升级!刚刚,“竹节草”登陆地点又变了!宁波大暴雨、特大暴雨要持续到→
预计,“竹节草”将以每小时1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北偏西方向移动,强度变化不大,将于今天傍晚前后在浙江平湖到江苏启东一带沿海再次登陆,最大可能在上海金山到浦东一带沿海登陆,登陆后强度逐渐减弱。
18人承德避暑遭遇山洪:凌晨3点被民宿老板叫醒往山上逃生,开来的4辆车全被冲走
7月28日下午,网友发帖称,遭遇洪灾被困15小时。29日,发帖人李女士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已经安全撤离,返回家中。
中国总领事馆:俄罗斯客机失事遇难中国公民身份已确认,总领馆已与其家属取得联系
对于7月24日俄罗斯阿穆尔州失事客机上有一名中国公民,中国驻哈巴罗夫斯克总领事馆30日对环球时报-环球网记者表示,该遇难中国公民的身份已确认,总领馆也已与其亲属取得联系。中国驻哈巴罗夫斯克总领事馆还表示,总领馆将继续同遇难者家属和俄罗斯相关部门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妥善处置有关事宜。
男子身无分文买4万多“霸王彩票”中奖10万,法院:中奖所得没收上缴国库,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看看新闻)
因害怕“乙肝家庭”标签,父母向学校隐瞒病情且极少带孩子筛查,导致孩子错过最佳治疗期,8岁时就确诊肝硬化 #乙肝 #肝硬化 #病毒
#海啸到达我国沿岸时间 7月30日,堪察加东岸远海8.8级地震引发海啸,预计对我国部分沿岸地区造成灾害性影响。预计海啸于13:30到达台湾沿岸,于17-20时先后到达浙江、上海沿海海域。
#哀牢山发现7株冥界之花 7月29日,四川昆虫学家赵力在云南哀牢山考察时,意外偶遇7株被称为“冥界之花”的罕见物种——水晶兰。赵力说,水晶兰每年开花露出地面仅40天,其余300余天隐匿地下,一旦被采摘,会迅速发黑枯萎,因此无法被移植。
新疆发生一起故意伤害案件,致2人受伤,警方最新通报:犯罪嫌疑人卡斯铁勒(男,29岁)在逃
7月30日,新疆裕民县公安局发布警情通报:2025年7月24日,塔城地区额敏县霍吉尔特乡辖区发生一起故意伤害案件,致2人受伤。
今日凌晨中美经贸会谈迎来最新进展至此美国与多个主要国家的经贸谈判成果基本明晰中美关税展期90天当地时间7月28日至29日,中美经贸中方牵头人、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与美方牵头人、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及贸易代表格里尔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中美经贸会谈。
海里的力量同样不容小觑,12 艘 “北风之神” 级战略核潜艇像幽灵一样在大西洋和太平洋游弋,每艘能装 16 枚 “布拉瓦” 潜射导弹,射程 8000 公里,平时神出鬼没,真到了关键时刻,能悄无声息地摸到美国沿海发动突袭。